“苏超”以草根赛事形式突破体育圈层,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揭示出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新理路,即坚持人民性、引领性、专业性和情感性,通过深度议题设置、地域文化重构、全链条价值开发,以“小切口”激活“大传播”,实现从体育赛事到城市IP的价值跃升。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仅是对“中国式媒体融合”理论体系的框架完善和范式演进,还与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议题深切勾连。
媒体融合经过10余年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也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如何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如何让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如何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这些时代之问成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必答题。2025年火爆全网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其新闻生产与传播架构的创新,堪称观察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与数字媒介文化交互作用机制的典型个案。在突破传播边界的过程中,主流媒体的创新探索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新范式。
“苏超” 出圈,是体育赛事向社会议题、区域新闻向全网焦点的跃升,更是主流媒体强化议程设置、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创新实践。2025年5月10日“苏超”开幕,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首发消息,14日推出全网首个 “苏超” 专题;而以26日成立“木更工作室”为标志,交汇点新闻成为首家对“苏超”主动进行议程设置的主流媒体,直接助推了“端午之战”的火爆,带动全国近百家主流媒体纷纷“入场”,以权威信源和多维视角,搭建起“苏超”现象的认知坐标系,实现了区域体育IP的破圈。
多时空,升级 “平面” 为 “立体”。“苏超”出圈的背后,是主流媒体对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平衡兼顾,多维度实现了新闻报道的深刻性、完整性与递延性。
长聚焦,突破热点局限。“苏超”的火爆离不开江苏及全国近百家媒体的持续跟进。5月26日,交汇点新闻推出首个短视频脱口秀产品,此后联动新华日报13个分社构建起覆盖全省的报道网络,以权威性锚定传播起点,实现对赛事进程的全程记录。随后人民日报在6月3日、12日、16日先后刊发《“苏超”为啥突然火了?》《“苏超”火出圈,靠的是群众》《“散装” 与 “整装”》,予以高密度报道。凭借媒体的全周期记录尤其是停赛期间的报道及策划,“苏超”持续激活传播势能,使赛事热度突破时间局限。
小切口,实现“意义跨越”。6月21日晚,“苏超”第五轮常州队主场迎战南京队。赛场边,当地一家普通街边烧烤店的广告牌与多家知名品牌并肩而立,这也是本场比赛中唯一一家个体工商户赞助商。6月22日,交汇点新闻推出《“在这座城市,‘草根’永远有机会”》,并于次日登上新华日报头版,讲述街边烧烤店成为“苏超”常州赛区合作伙伴的幕后故事;6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一块广告牌背后的守信践诺》。这一案例彰显出媒体小切口叙事的传播智慧,即以凡人微光作为城市文明的观察窗口,使体育赛事成为解读地方治理逻辑的文化符号,实现了“苏超”意义的跨越。
宽边界,拓展“传媒+”。交汇点新闻在全网率先获得“苏超”文创特许授权,链接江苏本地文创、非遗龙头企业,形成江苏创意、IP共创的全品类全链条产业链。同时,通过直播授权、开设统一购票入口等方式,打通赛事、文旅、消费链条。“体育+”模式使赛事从单纯的竞技活动升级为城市形象展示与经济提振的载体。其他媒体亦探索多元路径:江苏卫视打造“江苏超会玩”栏目,巧妙植入文旅专题;盐阜大众报携手深圳特区报,共同发起“深圳人看‘苏超’·科技文旅交流活动”……
大视野,跳出“苏超”看“苏超”。主流媒体突破赛事本身来设置议题,跳出“苏超”看“苏超”,从群众体育、体旅融合、区域发展等多维视角探析“苏超”现象,引导受众充分参与其中,形成认知和情感共振。
一场群众体育的 “盛宴”。从赛事组织、比赛场馆的选择到体育、公安、文旅、交通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苏超”所有环节都参照国内顶级赛事标准。主流媒体秉持客观专业态度,既关注赛场外围的快乐,又深入剖析赛事各个环节,为大众呈现“苏超”的真实样态,平衡展现赛事全貌,关注激烈对抗与精彩瞬间的同时,不回避赛事存在的问题,及时回应用户关切。
一次体旅融合的探索。通过议程设置,主流媒体将“苏超”从单纯的体育赛事升维为区域经济协同、文化认同构建、消费提振示范等公共议题。例如,新华社推出《“苏超” 火爆背后的江苏经济密码》,关注赛事折射出的“对抗式团结”;经济日报推出《“苏超”爆火踢出一记扩消费“好球”》,解读“文旅融合+场景营销”模式。主流媒体从专业视角揭示“苏超”火爆的深层次原因,引发人们更多元深入的思考。
一扇区域发展的“窗口”。每个城市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茵场。当常州队以五连败的战绩位列积分榜末位时,这支球队却以“越输越火”的反差萌成为现象级焦点。6月16日,交汇点新闻发布短视频《评论员袁媛:常州为啥“越输越讨喜”?》对这一现象进行多维度解构;江苏新闻的“评事妹”视频也进行点评;常州日报则策划《“我们负责输球,恐龙负责赢心”》等报道。“苏超”突破赛事本身,成为观察江苏区域发展的绝佳样本。
巧表达,玩转“梗里”与“梗外”。“梗文化”是当前网络亚文化的一种流行范式,具有表达形式多样化、情感成分多元化等典型特点,尤为青年群体所热衷与喜爱。“苏超”开赛以来,造梗、玩梗浪潮从未停歇,主流媒体充分采用“梗”的表达方式,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与情感认同,助推“苏超”跨越圈层、引爆流量。
“地域梗”激发文化认同。没有段子和梗,没有城市文化的参与,“苏超”也许无法成为跨越圈层的现象。5月27日,交汇点新闻“木更工作室”推出原创稿件《凭什么,“苏超”这次火爆全国?》,首次引用网民“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观点,迅速引发全网关注。“为城市荣誉而战”,“苏超”不仅“踢”出了足球应有的本真与纯粹,更“踢”出了江苏的整体认同,热梗背后是这种地域文化的生动表达。
“凡人梗”传递人文情感。“苏超”之所以特别,在于它是一场“素人足球”赛事。当企业职员化身绿茵场奔跑者、早餐店主用包包子的双手完成接球、高中生放学后匆匆奔赴球场,赛场已成为无数市井百姓的情感投射地。主流媒体以“人民的足球”为叙事基点,通过微观视角解构赛事的人文机理:既捕捉常州队助教因错失进球良机而跪地的失落瞬间,亦记录球员在雨中用手为小球童挡雨的温情时刻。通过生动镜头塑造非精英化的体育叙事群像,展现出一种饱含温情的在地化叙事特质。
“友谊梗”形成跨地共振。新华日报13个分社联动推出“城市battle海报”,以视觉化叙事引爆全网话题;“南京发布”与“淮安发布”以“阿淮,睡了吗”“南哥,醒了吗”的拟人化互动,将城市符号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的传播主体。叨叨傅、张佳玮等网络大V自发加入内容创作,“谁是真南哥”“楚汉千年巅峰之争”等话题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体育赛事成为地域文化展演的网络嘉年华。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带来的跨地域情感连接——2020年江苏对口支援湖北黄石抗疫,黄石媒体“2020,你们为我逆行;2025,我为你们打Call !”的声援口号,激起跨省联动的情感共鸣。
面对传媒生态深刻变革的时代之问,主流媒体以鲜明的人民性、引领性、专业性和情感性,形成推动赛事破圈的系统动能,成为一次先锋实验与务实探索。
坚持人民性,构建价值共创新网络。强化初心思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交汇点新闻在全网率先提出“人民的足球 纯粹的快乐”,把更多版面留给平凡的众人,把更多镜头对准普通的你我,成为“苏超”报道的媒体共识与价值基调。“苏超”出圈后,针对部分网民提出的“作业很难抄”观点,交汇点新闻迅速推出深度报道《江苏13市为何 “个个能打”?差距曾经有多大,现今就有多美好》,以事实为依据正面回应争议,彰显了主流媒体在互动传播中引导公众理性认知的责任担当。
强化用户思维,从“端着播”到“玩着嗨”。5月28日,新华日报13个分社遵循“一市一爆点”策略深耕本地议题,推出“城市加油”视频,以地域特色为创意原点,累计吸引超8000万阅读。这些经主流媒体“背书”的玩梗素材,迅速转化为全网流通的传播 “语料”,形成裂变式扩散效应,引爆全网造梗、接梗的传播奇观。主流媒体以“松弛感”打破身份壁垒,放下身段融入网络语境,既当 “玩梗者”又做“引导者”,成功营造出全民参与的传播氛围。
强化下沉思维,从“高冷报道”到“贴地飞行”。“苏超” 由政府搭台,打造百姓身边的联赛,为主流媒体提供了破题新思路,即将报道下沉,丰富受众体验感,“人民的足球”需要“人民的表达”,让主流声音真正渗入大众生活。交汇点新闻用市井视角解构体育赛事,组织创意团队开展“苏超有梗”栏目报道,是为内容下沉;全网率先推出统一的“苏超”购票媒体入口,上线“苏超”文创,是为功能下沉。这一转变,生动印证了主流媒体以用户思维重塑传播语态的突破性成效。
坚持引领性,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苏超”的传播案例证明:当主流媒体善于用网感传递核心价值、用优质内容回应受众需求,就能讲好时代故事,达到“正能量澎湃传播,大流量正向引领”的积极效应。
舆论引导,从“看热闹”到“看门道”。围绕“苏超”赛事的运营逻辑与价值内核,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迅速组织系列评论言论,先后刊发《踢出一记“人文经济学” 好球》《“苏超”比赛“没有0 ∶ 0”说明什么》等评论,通过及时发声引导舆论走向、锚定传播方向。主流媒体既要当好“翻译者”,以网感表达解构刻板印象,推动地域标签从“碎片化符号”升华为“共同体认同”;又要深耕社交媒体算法逻辑,强化传播引流能力,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
价值挖掘,从体育赛事到时代注脚。“苏超”突破地域局限,吸引央媒及海外媒体数千篇报道聚焦,其价值转化的核心逻辑在于,媒体将赛事与国家大局形成叙事连接。当人民日报将赛事解读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缩影”、新华社以“经济密码”解构产业链互补逻辑、交汇点新闻推出“100个符号解码‘苏超’”之时,“苏超”已逐渐成为观察“硬核中国”治理逻辑的认知窗口。这种价值挖掘更延伸至经济社会领域,“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的效应充分显现:大力宣传“苏超”不仅是体育赛事创新,更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缩影。
坚持专业性,打造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锚定议程,从先发制人,到抢占传播C位。体育赛事日益成为时尚消费新亮点、媒体声量新密码、城市竞争新赛道。主流媒体纷纷抢抓“苏超”报道机遇,搭建赛事信息枢纽,构建信息传播基座,掌握传播主动权。打破媒体独立作战模式,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联动江苏省体育局、省文旅厅等部门,接连发起“苏超有梗”“大屏花式应援”“苏超表情包”等一轮接一轮的热点设置,持续以最具网感的方式拆解赛事看点。
内容为王,从“流量风口”到舆论主场。在“苏超”这场“流量盛宴”中,主流媒体坚守“内容为王”的必然逻辑,既注重场内场外抓“活鱼”,又重视深度报道,有效构建起“苏超”报道主流舆论场。
直播加码,从单向传播到“社交广场”。在融媒可视化浪潮中,主流媒体将直播打造成“实时互动+社交裂变”的复合型场景,增强受众临场感与参与感,使“云观赛”成为新的社交场景。从第三轮比赛起,交汇点新闻、新华日报微信视频号率先全程直播每轮6场赛事,并开设回放专题。其中,《南京队1 ∶ 0战胜无锡队》客户端阅读量达600万+,视频号直播流量突破20万。第四轮比赛扬州队主场对阵泰州队,交汇点新闻全网率先推出前后方联动观赛直播,点击量超2000万。
坚持情感性,促进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情感需求,从信息传递到情感共振。常州队虽战绩不佳,却因“越输越火”的反差萌引发关注,交汇点新闻从球迷冒雨观赛、全城自发制作应援物料等细节切入,展现其 “输球不输阵”的城市韧性;有媒体捕捉到盲校学生通过听解说 “触摸”比赛的场景,用“声音里的足球赛”诠释“人人参与”的体育精神,使不同群体都能从赛事中找到情感锚点。这些具体场景的呈现,让情感需求通过城市特质的展现、群体记忆的唤醒、多元价值的包容,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深层情感共振的跨越。
精神需求,从 “信息消费” 到 “情绪埋单”。当前,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传播领域,受众需求都出现了从“功能满足”向“情感共鸣”的转向。交汇点新闻在“苏超”报道中更加注重调动网民情绪,推出“苏超”文创、UGC共创,激发全民创作热情,让 “苏超” 成为Z世代的情绪出口。赛事报道与“情绪消费”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不仅让主流媒体在Z世代中打开传播局面,更验证着“情绪价值”的商业潜力,这正是“苏超”升级为全民IP的核心密码。
文化需求,从绿茵场到“认同域”。文化需求的深化,在于从个体情感共鸣、群体精神共振延伸至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认同与传播。“苏超”的破圈,正是通过体育竞技的载体,让绿茵场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场域,使足球成为解码城市特质的文化符号。当“巾州”“0州”等网络调侃席卷全网时,常州成为赛事中的“最大赢家”。交汇点新闻推出近百篇关于常州的报道和评论,其中多篇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主流媒体以文化为根基,融合年轻化表达,借助“梗文化”消解赛场对抗中的张力,强化了各城市文化的辨识度与独特性,更彰显了江苏全域城市的协同发展特质。最终,“苏超”突破地域边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认知江苏的“新名片”。
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受众、渠道、传播控制权均发生深刻变化,这就倒逼宣传者的理念、能力、技术、管道等变革,即要用新宣传模式应对新传播语境下的挑战。作为系统性变革的创新探索,“苏超”出圈既因内容生产的重构,也因体制机制的重组、传播生态的重建。主流媒体唯有顺应变革、拥抱变革、引领变革,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全链条变革:以内容生产重构筑牢凝聚人心的价值基座。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涉及内容生产的整个链条。主流媒体应有更高的政治站位,以“策划力”重构核心竞争力。
“苏超” 破圈,其宣传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全链条内容生产变革,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凝聚省域认同的媒介仪式,本质上是一场“最大公约数”的共识构建。在选题策划端,媒体穿透赛事表象挖掘“对抗式团结”的精神内核,点明江苏13城“形散神聚”的竞合本质,将民间调侃的“散装”标签升华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整装” 实力,价值提炼直接服务于省域形象的正向建构;在传播执行端,既借“地域梗”激活情感共鸣,又以深度解析强化理性认知,使全民传播成为社会整合的“黏合剂”。爆款产品屡屡破圈传播,充分证明有思想、有深度、有创意、有情感的内容仍是舆论场刚需。
全方位再造:以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多维发展动能。系统性变革不仅是内容生产流程的重塑,更是理念、组织、机制、人才等方面的再造。透过“苏超”出圈可见,主流媒体正在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持续激发创新引领力。
在理念革新层面,变“事件报道者”为“事件策划者”,将媒体实践转化为“苏超”的一部分,同时变“单一传播”为“价值共鸣”,通过解构地域文化符号,将严肃议题予以年轻化表达。在组织架构层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单一赛事报道向城市形象传播升级。在机制创新层面,一方面,针对赛事热点构建分钟级响应机制,从内容采集、创意生成到多平台分发形成闭环,实现突发事件的快速转化;另一方面,搭建UGC共创的内容生态,将用户纳入传播链条,使民间创作成为主流价值传播的“增量补充”。
全领域融合:以系统思维构建价值引领的生态矩阵。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需超越自身范畴,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不可替代的主流价值。“苏超”传播实践证明,地方文化现象只有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才能使其成为解码“中国之治”的文化切片。
全领域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在价值维度,既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使地域标签成为凝聚发展合力的情感纽带,又从日常现象中提炼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在产业维度,以“传媒+” 思维聚合文创、ballbet贝博文旅、消费等跨领域资源,突破传统媒体的“价值变现”瓶颈,构建从内容生产到经济提振的资源闭环;在传播维度,作为连接专业生产与用户共创的枢纽节点,主流媒体既聚合议程设置能力,又整合社交平台的传播裂变势能,使体育传播成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场域。其本质是通过资源聚合重构社会网络连接,在“小系统”与“大格局”的互动中,成为激活主流价值引领的生态中枢.
从草根赛事到现象级文化IP的跨越,“苏超”不仅是一场体育传播的成功实践,更折射出主流媒体在系统性变革中的创新智慧与破局勇气。其宣传历经“起势”“开燃”“出圈”“扩散”4个阶段,既重新闻性又重趣味性,既重内容价值又重“情绪价值”,既重“球内”又重“球外”,顺应了互联网传播规律。“苏超”出圈这一案例证明:主流媒体唯有坚守人民性的底色,以专业性筑牢内容根基,用情感性激活传播共鸣,靠引领性驾驭技术浪潮,才能在众声喧哗中锚定自身坐标,让主流价值既“入脑入心”又“出圈出彩”。
其深层启示还在于,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需以全链条思维重构内容生产、以全方位创新激活体制机制、以全领域融合嵌入社会生态。唯有始终以创新回应时代之问、以实践破解发展之困,才能在复杂传播生态中持续巩固主流地位,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